客服服务
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的市场发展与争议
章宗友
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进入中国市场以来,经历了几番风雨,几多忧喜。由于产品价格的问题,渗透深度的争议,产品真伪的辨别,国标存在不足的呼声等等原因,导致了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在我国的推广应用出现了一种十分奇特而令人难以理解的现状:一方面是内地中小城市的建设、设计、施工单位仍然把它当作一种极富神秘色彩的新型建筑防水材料,甚至对它还缺乏一种基本的概念性的了解,另一方面却是沿海大中城市已经在铺天盖地大范围地使用这种材料,甚至于达到了滥用的程度;一方面是原有知名品牌的产品价格居高难下,产品大多只能使用在资金情况良好的重点工程项目上,另一方面却是真假难辨的超低价格产品在全国范围内招摇过市,严重损害了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在市场上应有的口碑与影响;一方面是地铁、隧道、桥梁等大型工程项目对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质量效果的交口称赞(如北京、上海的地铁项目,南京、厦门的隧道项目,珠海、长江公路大桥项目等),另一方面却是不少城市的地下人防工程虽使用了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但渗水泛潮现象突出,建设和施工单位的怨声载道(如天津、南京、深圳的个别项目)。
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在国内的使用已经有二十多年的历史了,GB18445-2001在国内的实施也已经有五年了,甚至已经在操作产品国家标准的修订和完善事宜了,但人们对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的认识还有很大局限。专业报刊杂志上,经常有对于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的研究应用方面的论文,个别期刊几乎是每期内都出现这样的文章,但如果做个有心人去搜集整理一下这些文章,你就会发现,此类文章不外乎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是试验报告性质的文章,往往出自于大学或专业科研单位的研究人员之手,有理论,有数据,有图表,研究性强,对市场推广、施工应用没有实质性指导意义;第二是施工方案性质的文章,标题几乎千篇一律《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在×××项目中的应用》,产品概念性介绍必备,施工步骤齐全,养护、验收叙述到位,恰到好处地对企业和产品起到了广告宣传的作用,文章和产品说明书大同小异;第三是呼吁提示性质的文章(比如笔者的几篇拙作),对于产品的性能问题、渗透问题、效果问题、检测问题、价格问题,甚至国家标准的不合理性问题等等,都提出了这样那样的质疑,有些问题尖锐而有针对性,一旦能够解决,对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的市场发展大有好处(比如薛绍祖老师的《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国标亟待修订和完善》等文章),有些问题是哗众取宠,甚至胡说八道(比如信誓旦旦地说产品晶体渗透深度为100㎝)。
本文想就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的市场发展过程与涉及的争议问题,再谈些个人看法,是不是归之于“胡说八道”,尚请读者阅后评定。
一、 产品进入市场的价格争议。 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最早进入国内市场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北京城荣公司代理的加拿大品牌“XYPEX”纯进口产品进入上海地铁项目为典型案例。但上海地铁项目在后期的建设过程中,设计使用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的总体数量并不多,主要使用于部分站台的施工缝堵漏和区间的筒体防渗。不久又有加拿大品牌“KRYTON”、马来西亚品牌“GREENSEAL”和新加坡品牌“FORMDEX”、澳大利亚品牌“CRYSTAL”等等,相继进入中国市场。
这些国际品牌产品进入中国市场初期,都是销售的全进口商品,价格相当不菲,据了解“XYPEX”进入上海地铁项目的全进口产品,售价高达八十多元一公斤,价格在事实上成为产品继续畅销的最大障碍。无奈之下,国人精明的脑瓜想出了只进口国外核心母料,在国内生产加工成品的思路,参与国标编制的八家生产企业,大多属于这种情况。2001年7月参与南京地铁一号线《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招投标的共有十六家公司,最后进入竞标的是六家,当时的工地价报价从30.40元/㎡至39.90元/㎡不等(不含施工费),而实际上当时市场上的产品报价基本维持在40~50元/㎏,成交价格在30~45元/㎏,其中的利润空间可想而知。自2002年起,上海鼎晨公司的产品以13元/㎏的报价进入市场,引来了诸方面的刮目相看,也难免有些非议。而近两年来,市场上出现大量的低价位产品,搞得使用者晕乎乎的摸不清方向,主要还是因为产品进入市场初期的高价位和产品普及之后的超低价位之间悬殊太大,再加上大多数使用者并不真正了解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产品的特性,盲目地对销售商进行压价,最后进入工地的产品不掺假才有鬼呢。
笔者在《几种新型防水材料的市场推广与应用》一文中,曾经提醒产品使用者,事实上,凡是以进口母料为催化剂进行加工的产品,目前市场上的销售价格基本上定位在16000~25000元/吨,这也是《全国建筑防水堵漏工程定额手册》中对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进行价格定位的参照依据,不同的厂家,其生产成本和利润指标是不一样的。以国产材料为核心催化剂进行加工的产品,市场上的销售价格基本上定位在10000~15000元/吨,而自行配制或替代产品(事实上不能称其为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市场上的销售价格基本上定位在4000~6000元/吨。点穿市场价格的西洋镜,可以作为一个判断依据,使不少建设单位大概地明白,你买来的究竟是什么样的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 所以,不管市场上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的价格是如何的五花八门,作为使用者,虽然要货比三家,但更应明白“一分价钱一分货”的浅显道理。货比三家,不能仅仅比价格,更应比质量、比信誉、比产品的货真价实。
二、 产品主要性能的渗透结晶争议。 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的特性是,与水作用后,材料中含有的活性化学物质(包含有加快结晶形成的催化剂和减小表面张力、增加渗透能力的表面活性剂),通过水为载体向混凝土内部渗透,并在混凝土中形成不溶于水的结晶体,填塞混凝土中的毛细孔道及微裂缝,从而使混凝土致密、防水。其中,“渗透”和“结晶”是关键词。
2005年11月在杭州召开的“《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国家标准暨产品生产、应用与市场信息研讨会”上,人们提出的最多的问题,也是关于渗透深度的问题。如何去真实地检验产品的渗透深度?如何理解“活性化学物质”的概念?如何对产品的渗透深度进行准确的量化?这一切,都是揭开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神秘面纱的关键,也是区别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与一般水泥基防水涂料的关键。
近年来,同济大学、武汉理工大学、重庆大学、北京工业大学等好多家科研单位的技术人员与专家,对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的渗透深度问题作了详细的专业研究。重庆大学的研究人员认为:宏观的性能测试并不能观察到涂料中具有渗透作用的活性化学物质是否在混凝土中发生了反应,生成了不溶性针状晶体,封堵了混凝土内部的毛细孔隙和微裂纹,从而也就无法确定渗透结晶反应的过程和机理。他们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等测试手段,对各种情况的涂层基体进行结构分析,最后的结论是:距涂层5㎜处有活性物质发生反应生成不溶性针状晶体,距涂层50㎜处,不能判断是否有活性物质发生反应。
简单的结论: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的渗透深度至少是5㎜。
北京工业大学的研究人员在对涂层试块进行微观分析后认为:在5㎜深处的孔隙及裂纹处存在大量的针状和纤维状结晶体,结晶良好且互相搭接;而在15㎜处此种晶体则相对比较少,呈须状填堵于孔缝之中,因此认为涂料活性物质可以在28天内渗透至基体内部15㎜深度。
清华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对混凝土基准试件的最大渗透压力的试验,证明了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对混凝土抗渗自愈性能的提高,一方面需要自由水迁移作为载体,另一方面是其自身含有的活性化学物质在起作用。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可以利用混凝土中未完全水化的自由水或者其它来源的自由水形成针状晶体,改善混凝土的自愈性能,从而可以提高混凝土的抗裂和长期耐久性。这里虽然没有涉及到渗透深度,但已经明确表明了水是渗透与结晶的直接载体,正如笔者在《浅谈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的应用》一文中所阐述的,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确实能产生大量结晶,但渗透的深度还受条件限制,受到地下水酸碱度的影响,更受混凝土结构毛孔分布结构的影响,因为混凝土结构中的毛孔是由水泥浆包裹砂粒,水泥沙浆包裹石子的网格状错迭结构。根据我们的研究和分析,只要水通过混凝土结构防水表层对结构的侵蚀有多深,那么结晶体的渗透就可能有多深。在无水状态下,防水涂层中的活性物质就不太可能会被激化渗透。这也是为什么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在施工过程中必须先把混凝土基面湿润的主要原因。 上述研究结论基本一致,表明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的渗透深度在5㎜至15㎜之间,达不到50㎜。
三、产品普及后的真假伪劣争议。 目前市场上流通的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主要有三大类:一是全进口产品,主要是以加拿大、马来西亚、美国的全进口产品为主,由于价格不菲,在市场上的流通情况不甚理想;二是采用进口核心母料在国内加工生产的产品,国内几家知名品牌如“赛柏斯”“凯顿百森”“鼎晨”“基成达申”等均属此类产品,是目前市场上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的主打产品;三是采用国内研制的活性催化剂进行加工生产的产品,本来是件好事,但被恶意利用,甚至于用刚性防水堵漏材料来冒名顶替的,也源于此。
要鉴别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的产品真伪,说难其实也不难,有位专家已经提出了四大鉴别方法:了解生产及销售企业资质;对照国标核对检验报告;现场钻取试件进行抗渗试验;检查产品包装和标志。笔者认为,这四种方法都是切实有效的,我们不妨可以借鉴。
最重要的是了解生产企业的资质与市场信誉度。所谓资质,指的是生产厂家是否具备生产资格,无论是《生产许可证》也好,还是《产品备案证》也好,都必须是真实有效的;也可以查询生产企业是否通过ISO9001国际质量管理体系的认证情况,值得提醒的是,个别企业在投标时提供的认证证书,产品与服务范围并不是水泥基防水材料或干粉砂浆产品的生产与服务,而是以防水卷材或液体涂料产品的生产与服务来替代,这样就缺乏了生产专业性与技术性。所谓市场信誉度,我们可以了解产品的工程案例与实际施工效果。问题在于每个生产企业都会有大量的工程实例提供给使用单位,我们必须学会甄别。这些案例中有多少是国家或省市级重大工程?它们的实际使用量是多少?生产企业是否能提供这些工程案例的施工效果证明?总之,使用单位应该掌握产品工程案例的真实性,真正了解生产企业的市场信誉度,才有可能放心大胆去使用该企业的产品。
其次是审核生产企业提供的《检验报告》。对“委托送样”的检验结果,我们不妨多一点怀疑,少一点轻信,因为检验单位只对送样产品负责,不对实际使用产品负责,个别厂家往往采用挂羊头卖狗肉的手段,用买来的真产品送检,而用假冒产品供货。而“委托抽样”的《检验报告》或在施工现场上随机抽样的检验结果,才能更真实地反映产品本身的质量。与此同时,我们应该对《检验报告》的数据进行认真分析,如果某些指标,尤其是抗渗指标(特别是二次抗渗压力)和渗透压力比指标远远高于国家标准的话,我们就有依据怀疑产品的真实性,因为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抗渗指标系数是随着时间的增长而增长的,检测初期的指标并不会很高。
再其次是突击抽查。使用单位要保证所购产品的真实性与可靠性,不妨在前期进行市场调查时就进行突击访查,在使用过程中也可以进行突击验查,主要检查生产厂家是否有一定的库存量,可以保证施工现场的需要,是否确实有生产能力,可以保证持续供货。笔者在山东、福建、广东等地的访查过程中,发现个别生产企业的产品库存量只有可怜兮兮的几桶材料,却又声称产品在全国各地的销售情况良好。有市场量而没有生产量,产品的真伪就值得怀疑了。
最后是把好现场抽检关。作为生产厂家出厂产品的检测,采用抽检形式,这在GB18445-2001第7条“检验规则”中有详细规定,作为施工单位的产品现场抽检,C型涂料可按照国标GB50208-2002《地下防水工程质量验收规范》中明确的三项强制性指标进行检测,其中包括:①7天龄期的抗折强度应≥2.80MPa,②湿基面粘结强度应≥1.0MPa,③28天龄期的抗渗压力≥0.8或1.2MPa。但是,除非使用单位对生产厂家的信誉是完全信赖的,否则,就必须增加“二次抗渗压力”的抽检,这是判断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重要的技术依据,也是排除生产厂家用其它刚性材料来替代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的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即使要花费的时间再长,也还是有必要做这个指标的抽检。据悉,南京某重点市政项目,在招标采购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时,指定抽检的是粘结强度、抗渗压力、渗透压力比和二次抗渗压力四项指标,使投标单位一下子自动退出了三分之二。可见这些生产企业对抽检二次抗渗压力还是心有余悸的。
总之,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因其防水性能优越,施工简便,工程综合价格合理、环保无毒等优势,可以肯定地说这是应用于地下混凝土结构防水堵漏工程上的最好的产品之一。但从产品进入市场以来发生的一系列争议和人们给予它的截然不同的评价来看,我们的设计、使用和施工单位还是很有必要化些精力去辨别真伪,取真防伪,使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在建材市场上有个良性的发展过程。争议是正常的,市场上存在假冒伪劣产品也是正常的,如果明知有争议而不听不闻,明知有伪劣而不管不顾,甚至为了一己私欲而推波助澜,严重地危害了工程质量安全和人民财产安危,那才是很不正常的。
下一页:没有了!